网络编程是Java最擅长的方向之一,使用Java进行网络编程时,由虚拟机实现了底层复杂的网络协议,Java程序只需要调用Java标准库提供的接口,就可以简单高效的编写网络程序。本节我们详细介绍如何用Java进行网络编程。
网络编程基础
在学习Java网络编程之前,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计算机网络。
计算机网络是指两台或更多的计算机组成的网络,在同一个网络中,任意两台计算机都可以直接通信,因为所有计算机都需要遵循同一种网络协议。
那什么是互联网呢?互联网是网络的网络(internet),即把很多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,形成一个全球统一的互联网。
对某个特定的计算机网络来说,它可能使用网络协议ABC,而另一个计算机网络可能使用网络协议XYZ。如果计算机网络各自的通讯协议不统一,就没法把不同的网络连接起来形成互联网。因此,为了把计算机网络接入互联网,就必须使用TCP/IP协议。
TCP/IP协议泛指互联网协议,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协议是TCP协议和IP协议。只有使用TCP/IP协议的计算机才能够联入互联网,使用其他网络协议(例如NetBIOS、AppleTalk协议等)是无法联入互联网的。
IP地址
在互联网中,一个IP地址用于唯一标识一个网络接口(Network Interface)。一台联入互联网的计算机肯定有一个IP地址,但也可能有多个IP地址。
IP地址分为IPv4和IPv6两种。IPv4采用32位地址,类似101.202.99.12
,而IPv6采用128位地址,类似2001:0DA8:100A:0000:0000:1020:F2F3:1428
。IPv4地址总共有232个(大约42亿),而IPv6地址则总共有2128个(大约340万亿亿亿亿),IPv4的地址目前已耗尽,而IPv6的地址是根本用不完的。
IP地址又分为公网IP地址和内网IP地址。公网IP地址可以直接被访问,内网IP地址只能在内网访问。内网IP地址类似于:
- 192.168.x.x
- 10.x.x.x
有一个特殊的IP地址,称之为本机地址,它总是127.0.0.1
。
IPv4地址实际上是一个32位整数。例如:
1 |
|
如果一台计算机只有一个网卡,并且接入了网络,那么,它有一个本机地址127.0.0.1
,还有一个IP地址,例如101.202.99.12
,可以通过这个IP地址接入网络。
如果一台计算机有两块网卡,那么除了本机地址,它可以有两个IP地址,可以分别接入两个网络。通常连接两个网络的设备是路由器或者交换机,它至少有两个IP地址,分别接入不同的网络,让网络之间连接起来。
如果两台计算机位于同一个网络,那么他们之间可以直接通信,因为他们的IP地址前段是相同的,也就是网络号是相同的。网络号是IP地址通过子网掩码过滤后得到的。例如:
某台计算机的IP是101.202.99.2
,子网掩码是255.255.255.0
,那么计算该计算机的网络号是:
1 |
|
每台计算机都需要正确配置IP地址和子网掩码,根据这两个就可以计算网络号,如果两台计算机计算出的网络号相同,说明两台计算机在同一个网络,可以直接通信。如果两台计算机计算出的网络号不同,那么两台计算机不在同一个网络,不能直接通信,它们之间必须通过路由器或者交换机这样的网络设备间接通信,我们把这种设备称为网关。
网关的作用就是连接多个网络,负责把来自一个网络的数据包发到另一个网络,这个过程叫路由。
所以,一台计算机的一个网卡会有3个关键配置:
- IP地址
- 子网掩码
- 网关的IP地址
域名
因为直接记忆IP地址非常困难,所以我们通常使用域名访问某个特定的服务。域名解析服务器DNS负责把域名翻译成对应的IP,客户端再根据IP地址访问服务器。有一个特殊的本机域名localhost
,它对应的IP地址总是本机地址127.0.0.1
。
网络模型
由于计算机网络从底层的传输到高层的软件设计十分复杂,要合理地设计计算机网络模型,必须采用分层模型,每一层负责处理自己的操作。OSI(Open System Interconnect)网络模型是ISO组织定义的一个计算机互联的标准模型,注意它只是一个定义,目的是为了简化网络各层的操作,提供标准接口便于实现和维护。这个模型从上到下依次是:
- 应用层,提供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;
- 表示层:处理数据格式,加解密等等;
- 会话层:负责建立和维护会话;
- 传输层:负责提供端到端的可靠传输;
- 网络层:负责根据目标地址选择路由来传输数据;
- 链路层和物理层负责把数据进行分片并且真正通过物理网络传输,例如,无线网、光纤等。
互联网实际使用的TCP/IP模型并不是对应到OSI的7层模型,而是大致对应OSI的5层模型。
常用协议
IP协议是一个分组交换,它不保证可靠传输。而TCP协议是传输控制协议,它是面向连接的协议,支持可靠传输和双向通信。TCP协议是建立在IP协议之上的,简单地说,IP协议只负责发数据包,不保证顺序和正确性,而TCP协议负责控制数据包传输,它在传输数据之前需要先建立连接,建立连接后才能传输数据,传输完后还需要断开连接。TCP协议之所以能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,是通过接收确认、超时重传这些机制实现的。并且,TCP协议允许双向通信,即通信双方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。
TCP协议也是应用最广泛的协议,许多高级协议都是建立在TCP协议之上的,例如HTTP、SMTP等。
UDP协议(User Datagram Protocol)是一种数据报文协议,它是无连接协议,不保证可靠传输。因为UDP协议在通信前不需要建立连接,因此它的传输效率比TCP高,而且UDP协议比TCP协议要简单得多。
选择UDP协议时,传输的数据通常是能容忍丢失的,例如,一些语音视频通信的应用会选择UDP协议。
TCP编程
在开发网络应用程序时,我们又会遇到Socket这个概念。Socket是一个抽象概念,一个应用程序通过一个Socket来建立一个远程连接,而Socket内部通过TCP/IP协议把数据传输到网络。
Socket、TCP和部分IP的功能都是由操作系统提供的,不同的编程语言只是提供了对操作系统调用的简单的封装。
为什么需要Socket进行网络通信?因为仅仅通过IP地址进行通信是不够的,同一台计算机同一时间会运行多个网络应用程序,例如浏览器、QQ、邮件客户端等。当操作系统接收到一个数据包的时候,如果只有IP地址,它没法判断应该发给哪个应用程序,所以,操作系统抽象出Socket接口,每个应用程序需要各自对应到不同的Socket,数据包才能根据Socket正确地发到对应的应用程序。
一个Socket就是由IP地址和端口号(范围是0~65535)组成,可以把Socket简单理解为IP地址加端口号。端口号总是由操作系统分配,它是一个0~65535之间的数字,其中,小于1024的端口属于特权端口,需要管理员权限,大于1024的端口可以由任意用户的应用程序打开。
使用Socket进行网络编程时,本质上就是两个进程之间的网络通信。其中一个进程必须充当服务器端,它会主动监听某个指定的端口,另一个进程必须充当客户端,它必须主动连接服务器的IP地址和指定端口,如果连接成功,服务器端和客户端就成功地建立了一个TCP连接,双方后续就可以随时发送和接收数据。
因此,当Socket连接成功地在服务器端和客户端之间建立后:
- 对服务器端来说,它的Socket是指定的IP地址和指定的端口号;
- 对客户端来说,它的Socket是它所在计算机的IP地址和一个由操作系统分配的随机端口号。
服务器端
要使用Socket编程,我们首先要编写服务器端程序。Java标准库提供了ServerSocket
来实现对指定IP和指定端口的监听。ServerSocket
的典型实现代码如下:
1 |
|
服务器端通过代码:
1 |
|
在指定端口6666
监听。这里我们没有指定IP地址,表示在计算机的所有网络接口上进行监听。
如果ServerSocket
监听成功,我们就使用一个无限循环来处理客户端的连接:
1 |
|
注意到代码ss.accept()
表示每当有新的客户端连接进来后,就返回一个Socket
实例,这个Socket
实例就是用来和刚连接的客户端进行通信的。由于客户端很多,要实现并发处理,我们就必须为每个新的Socket
创建一个新线程来处理,这样,主线程的作用就是接收新的连接,每当收到新连接后,就创建一个新线程进行处理。
我们在多线程编程的章节中介绍过线程池,这里也完全可以利用线程池来处理客户端连接,能大大提高运行效率。
如果没有客户端连接进来,accept()
方法会阻塞并一直等待。如果有多个客户端同时连接进来,ServerSocket
会把连接扔到队列里,然后一个一个处理。对于Java程序而言,只需要通过循环不断调用accept()
就可以获取新的连接。
客户端
相比服务器端,客户端程序就要简单很多。一个典型的客户端程序如下:
1 |
|
客户端程序通过:
1 |
|
连接到服务器端,注意上述代码的服务器地址是"localhost"
,表示本机地址,端口号是6666
。如果连接成功,将返回一个Socket
实例,用于后续通信。
Socket流
当Socket连接创建成功后,无论是服务器端,还是客户端,我们都使用Socket
实例进行网络通信。因为TCP是一种基于流的协议,因此,Java标准库使用InputStream
和OutputStream
来封装Socket的数据流,这样我们使用Socket的流,和普通IO流类似:
1 |
|
最后我们重点来看看,为什么写入网络数据时,要调用flush()
方法。
如果不调用flush()
,我们很可能会发现,客户端和服务器都收不到数据,这并不是Java标准库的设计问题,而是我们以流的形式写入数据的时候,并不是一写入就立刻发送到网络,而是先写入内存缓冲区,直到缓冲区满了以后,才会一次性真正发送到网络,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传输效率。如果缓冲区的数据很少,而我们又想强制把这些数据发送到网络,就必须调用flush()
强制把缓冲区数据发送出去。
小结
使用Java进行TCP编程时,需要使用Socket模型:
- 服务器端用
ServerSocket
监听指定端口; - 客户端使用
Socket(InetAddress, port)
连接服务器; - 服务器端用
accept()
接收连接并返回Socket
; - 双方通过
Socket
打开InputStream
/OutputStream
读写数据; - 服务器端通常使用多线程同时处理多个客户端连接,利用线程池可大幅提升效率;
flush()
用于强制输出缓冲区到网络。
UDP编程
和TCP编程相比,UDP编程就简单的多,因为UDP没有创建连接,数据包也是一次收发一个,所以没有流的概念。在Java中使用UDP编程,仍然需要使用Socket,因为应用程序在使用UDP时必须指定网络接口(IP)和端口号。注意,UDP端口和TCP端口虽然都使用0~65535,但他们是两套独立的端口,即一个应用程序TCP占用了端口1234,不影响另一个应用程序用UDP占用端口1234。
服务器端
在服务器端,使用UDP也需要监听指定的端口。Java提供了DatagramSocket
来实现这个功能。
1 |
|
当服务器收到一个DatagramPacket
后,通常必须立刻回复一个或多个UDP包。因为客户端地址在DatagramPacket
中,每次收到的DatagramPacket
可能是不同的客户端,如果不回复,某个客户端就收不到任何UDP包。
客户端
和服务端相比,客户端使用UDP时,只需要直接向服务器端发送UDP包,然后接受返回的UDP包。
1 |
|
客户端创建DatagramSocket
实例时并不需要指定端口,而是由操作系统自动指定一个当前未使用的端口。紧接着,调用setSoTimeout(1000)
设定超时1秒,意思是后续接收UDP包时,等待时间最多不会超过1秒,否则在没有收到UDP包时,客户端会无限等待下去。这一点和服务器端不一样,服务器端可以无限等待,因为它本来就被设计成长时间运行。
注意到客户端的DatagramSocket
还调用了一个connect()
方法“连接”到指定的服务器端。不是说UDP是无连接的协议吗?为啥这里需要connect()
?
这个connect()
方法不是真连接,它是为了在客户端的DatagramSocket
实例中保存服务器端的IP和端口号,确保这个DatagramSocket
实例只能往指定的地址和端口发送UDP包,不能往其他地址和端口发送。这么做不是UDP的限制,而是Java内置了安全检查。
如果客户端希望向两个不同的服务器发送UDP包,那么它必须创建两个DatagramSocket
实例。
后续的收发数据和服务器端是一致的。通常来说,客户端必须先发UDP包,因为客户端不发UDP包,服务器端就根本不知道客户端的地址和端口号。
如果客户端认为通信结束,就可以调用disconnect()
断开连接。注意到disconnect()
也不是真正地断开连接,它只是清除了客户端DatagramSocket
实例记录的远程服务器地址和端口号,这样,DatagramSocket
实例就可以连接另一个服务器端。
小结
使用UDP协议通信时,服务器和客户端双方无需建立连接:
- 服务器端用
DatagramSocket(port)
监听端口; - 客户端使用
DatagramSocket.connect()
指定远程地址和端口; - 双方通过
receive()
和send()
读写数据; DatagramSocket
没有IO流接口,数据被直接写入byte[]
缓冲区。
发送Email
Email就是电子邮件。电子邮件的应用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,我们熟悉的邮箱地址比如abc@example.com
,邮件软件比如Outlook都是用来收发邮件的。
使用Java程序也可以收发电子邮件。我们先来看一下传统的邮件是如何发送的。
传统的邮件是通过邮局投递,然后从一个邮局到另一个邮局,最终到达用户的邮箱:
1 |
|
电子邮件的发送过程也是类似的,只不过是电子邮件是从用户电脑的邮件软件,例如Outlook,发送到邮件服务器上,可能经过若干个邮件服务器的中转,最终到达对方邮件服务器上,收件方就可以用软件接收邮件:
1 |
|
我们把类似Outlook这样的邮件软件称为MUA:Mail User Agent,意思是给用户服务的邮件代理;邮件服务器则称为MTA:Mail Transfer Agent,意思是邮件中转的代理;最终到达的邮件服务器称为MDA:Mail Delivery Agent,意思是邮件到达的代理。电子邮件一旦到达MDA,就不再动了。实际上,电子邮件通常就存储在MDA服务器的硬盘上,然后等收件人通过软件或者登陆浏览器查看邮件。
MTA和MDA这样的服务器软件通常是现成的,我们不关心这些服务器内部是如何运行的。要发送邮件,我们关心的是如何编写一个MUA的软件,把邮件发送到MTA上。
MUA到MTA发送邮件的协议就是SMTP协议,它是Simple Mail Transport Protocol的缩写,使用标准端口25,也可以使用加密端口465或587。
SMTP协议是一个建立在TCP之上的协议,任何程序发送邮件都必须遵守SMTP协议。使用Java程序发送邮件时,我们无需关心SMTP协议的底层原理,只需要使用JavaMail这个标准API就可以直接发送邮件。
准备SMTP登录信息
假设我们准备使用自己的邮件地址me@example.com
给小明发送邮件,已知小明的邮件地址是xiaoming@somewhere.com
,发送邮件前,我们首先要确定作为MTA的邮件服务器地址和端口号。邮件服务器地址通常是smtp.example.com
,端口号由邮件服务商确定使用25、465还是587。以下是一些常用邮件服务商的SMTP信息:
- QQ邮箱:SMTP服务器是smtp.qq.com,端口是465/587;
- 163邮箱:SMTP服务器是smtp.163.com,端口是465;
- Gmail邮箱:SMTP服务器是smtp.gmail.com,端口是465/587。
有了SMTP服务器的域名和端口号,我们还需要SMTP服务器的登录信息,通常是使用自己的邮件地址作为用户名,登录口令是用户口令或者一个独立设置的SMTP口令。
我们来看看如何使用JavaMail发送邮件。
首先,我们需要创建一个Maven工程,并把JavaMail相关的两个依赖加入进来:
1 |
|
然后,我们通过JavaMail API连接到SMTP服务器上:
1 |
|
以587端口为例,连接SMTP服务器时,需要准备一个Properties对象,填入相关信息。最后获取Session实例时,如果服务器需要认证,还需要传入一个Authenticator对象,并返回指定的用户名和口令。
当我们获取到Session实例后,打开调试模式可以看到SMTP通信的详细内容,便于调试。
发送邮件
发送邮件时,我们需要构造一个Message
对象,然后调用Transport.send(Message)
即可完成发送:
1 |
|
绝大多数邮件服务器要求发送方地址和登录用户名必须一致,否则发送将失败。
发送HTML邮件
发送HTML邮件和文本邮件是类似的,只需要把:
1 |
|
改为:
1 |
|
传入的body
是类似<h1>Hello</h1><p>Hi, xxx</p>
这样的HTML字符串即可。HTML邮件可以在邮件客户端直接显示为网页格式。
发送附件
要在电子邮件中携带附件,我们就不能直接调用message.setText()
方法,而是要构造一个Multipart
对象:
1 |
|
一个Multipart
对象可以添加若干个BodyPart
,其中第一个BodyPart
是文本,即邮件正文,后面的BodyPart是附件。BodyPart
依靠setContent()
决定添加的内容,如果添加文本,用setContent("...", "text/plain;charset=utf-8")
添加纯文本,或者用setContent("...", "text/html;charset=utf-8")
添加HTML文本。如果添加附件,需要设置文件名(不一定和真实文件名一致),并且添加一个DataHandler()
,传入文件的MIME类型。二进制文件可以用application/octet-stream
,Word文档则是application/msword
。
最后,通过setContent()
把Multipart
添加到Message
中,即可发送。
发送内嵌图片的HTML邮件
有些童鞋可能注意到,HTML邮件中可以内嵌图片,这是怎么做到的?
如果给一个<img src="http://example.com/test.jpg">
,这样的外部图片链接通常会被邮件客户端过滤,并提示用户显示图片并不安全。只有内嵌的图片才能正常在邮件中显示。
内嵌图片实际上也是一个附件,即邮件本身也是Multipart
,但需要做一点额外的处理:
1 |
|
在HTML邮件中引用图片时,需要设定一个ID,用类似<img src=\"cid:img01\">
引用,然后,在添加图片作为BodyPart时,除了要正确设置MIME类型(根据图片类型使用image/jpeg
或image/png
),还需要设置一个Header:
1 |
|
这个ID和HTML中引用的ID对应起来,邮件客户端就可以正常显示内嵌图片。
常见问题
如果用户名或口令错误,会导致535
登录失败:
1 |
|
如果登录用户和发件人不一致,会导致554
拒绝发送错误:
1 |
|
有些时候,如果邮件主题和正文过于简单,会导致554
被识别为垃圾邮件的错误:
1 |
|
接受Email
邮件最终到达收件人的MDA服务器,所以,接收邮件是收件人用自己的客户端把邮件从MDA服务器上抓取到本地的过程。
接收邮件使用最广泛的协议是POP3:Post Office Protocol version 3,它也是一个建立在TCP连接之上的协议。POP3服务器的标准端口是110,如果整个回话需要加密,那么使用加密端口995。
另一种接受邮件的协议是IMAP:Internet Mail Access Protocol,它使用标准端口143和加密端口993。IMAP和POP3的区别在于,IMAP协议在本地的所有操作都会自动同步到服务器上,并且,IMAP可以允许用户在邮件服务器的收件箱中创建文件夹。
JavaMail也提供了IMAP协议的支持。因为POP3和IMAP的使用方式非常类似,因此我们只介绍POP3的用法。
首先连接到Store对象。
1 |
|
一个Store
对象表示整个邮箱的存储,要收取邮件,我们需要通过Store
访问指定的Folder
(文件夹),通常是INBOX
表示收件箱:
1 |
|
当我们获取到一个Message
对象时,可以强制转型为MimeMessage,然后打印出邮件主题、发件人、收件人等信息:
1 |
|
比较麻烦的是获取邮件的正文。一个MimeMessage
对象也是一个Part
对象,它可能只包含一个文本,也可能是一个Multipart
对象,即由几个Part
构成,因此,需要递归地解析出完整的正文:
1 |
|
最后记得关闭Folder
和Store
:
1 |
|
设置debug模式可以查看通信详细内容,便于排查错误。
HTTP编程
什么是HTTP?HTTP就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Web应用程序使用的基础协议,例如,浏览器访问网站,手机App访问后台服务器,都是通过HTTP协议实现的。HTTP是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的缩写,翻译为超文本传输协议,它是基于TCP协议之上的一种请求-响应协议。
我们来看一下浏览器请求访问某个网站时发送的HTTP请求-响应。当浏览器希望访问某个网站时,浏览器和网站服务器之间首先建立TCP连接,且服务器总是使用80
端口和加密端口443
,然后,浏览器向服务器发送一个HTTP请求,服务器收到后,返回一个HTTP响应,并且在响应中包含了HTML的网页内容,这样,浏览器解析HTML后就可以给用户显示网页了。
HTTP请求的格式是固定的,它由HTTP Header和HTTP Body两部分构成。第一行总是请求方法 路径 HTTP版本
,例如,GET / HTTP/1.1
表示使用GET
请求,路径是/
,版本是HTTP/1.1
。
- Host:表示请求的域名,因为一台服务器上可能有多个网站,因此有必要依靠Host来识别请求是发给哪个网站的;
- User-Agent:表示客户端自身标识信息,不同的浏览器有不同的标识,服务器依靠User-Agent判断客户端类型是IE还是Chrome,是Firefox还是一个Python爬虫;
- Accept:表示客户端能处理的HTTP响应格式,
*/*
表示任意格式,text/*
表示任意文本,image/png
表示PNG格式的图片; - Accept-Language:表示客户端接收的语言,多种语言按优先级排序,服务器依靠该字段给用户返回特定语言的网页版本。
如果是GET
请求,那么该HTTP请求只有HTTP Header,没有HTTP Body。如果是POST
请求,那么该HTTP请求带有HTTP Body,以一个空行分割。一个典型的带Body的HTTP请求如下:
1 |
|
POST
请求通常要设置Content-Type
表示Body类型,Content-Length
表示Body的长度,这样服务器就可以请求的Header和Body做出正确的响应。
此外,GET请求的参数必须附加在URL上,并以URLEncode方式编码,例如:http://www.example.com/?a=1&b=K%26R,参数分别是a=1
和b=K&R
。因为URL的长度限制,GET
请求的参数不能太多,而POST
请求的参数就没有长度限制,因为POST
请求的参数必须放到Body中。并且POST
请求的参数不一定是URL编码,可以按任意格式编码,只需要在Content-Type中正确设置即可。常见的发送JSON的POST
请求如下:
1 |
|
HTTP响应也是由Header和Body两部分组成,一个典型的HTTP响应如下:
1 |
|
响应的第一行总是HTTP版本 响应代码 响应说明
,例如,HTTP/1.1 200 OK
表示版本是HTTP/1.1
,响应代码是200
,响应说明是OK
。客户端只依赖响应代码判断HTTP响应是否成功。HTTP有固定的响应代码:
- 1xx:表示一个提示性响应,例如101表示将切换协议,常见于WebSocket连接;
- 2xx:表示一个成功的响应,例如200表示成功,206表示只发送了部分内容;
- 3xx:表示一个重定向的响应,例如301表示永久重定向,303表示客户端应该按指定路径重新发送请求;
- 4xx:表示一个因为客户端问题导致的错误响应,例如400表示因为Content-Type等各种原因导致的无效请求,404表示指定的路径不存在;
- 5xx:表示一个因为服务器问题导致的错误响应,例如500表示服务器内部故障,503表示服务器暂时无法响应。
当浏览器收到第一个HTTP响应后,它解析HTML后,又会发送一系列HTTP请求,例如,GET /logo.jpg HTTP/1.1
请求一个图片,服务器响应图片请求后,会直接把二进制内容的图片发送给浏览器:
1 |
|
因此,服务器总是被动地接收客户端的一个HTTP请求,然后响应它。客户端则根据需要发送若干个HTTP请求。
对于最早期的HTTP/1.0协议,每次发送一个HTTP请求,客户端都需要先创建一个新的TCP连接,然后,收到服务器响应后,关闭这个TCP连接。由于建立TCP连接就比较耗时,因此,为了提高效率,HTTP/1.1协议允许在一个TCP连接中反复发送-响应,这样就能大大提高效率。
因为HTTP协议是一个请求-响应协议,客户端在发送了一个HTTP请求后,必须等待服务器响应后,才能发送下一个请求,这样一来,如果某个响应太慢,它就会堵住后面的请求。
所以,为了进一步提速,HTTP/2.0允许客户端在没有收到响应的时候,发送多个HTTP请求,服务器返回响应的时候,不一定按顺序返回,只要双方能识别出哪个响应对应哪个请求,就可以做到并行发送和接收。
HTTP编程
既然HTTP涉及到客户端和服务器端,和TCP类似,我们也需要针对客户端编程和针对服务器端编程。
本节我们不讨论服务器端的HTTP编程,因为服务器端的HTTP编程本质上就是编写Web服务器,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,也是JavaEE开发的核心内容,我们在后面的章节再仔细研究。
本节我们只讨论作为客户端的HTTP编程。
因为浏览器也是一种HTTP客户端,所以,客户端的HTTP编程,它的行为本质上和浏览器是一样的,即发送一个HTTP请求,接收服务器响应后,获得响应内容。只不过浏览器进一步把响应内容解析后渲染并展示给了用户,而我们使用Java进行HTTP客户端编程仅限于获得响应内容。
我们来看一下Java如何使用HTTP客户端编程。
Java标准库提供了基于HTTP的包,但是要注意,早期的JDK版本是通过HttpURLConnection
访问HTTP。
上述代码编写比较繁琐,并且需要手动处理InputStream
,所以用起来很麻烦。
从Java 11开始,引入了新的HttpClient
,它使用链式调用的API,能大大简化HTTP的处理。
我们来看一下如何使用新版的HttpClient
。首先需要创建一个全局HttpClient
实例,因为HttpClient
内部使用线程池优化多个HTTP连接,可以复用:
1 |
|
使用GET
请求获取文本内容代码如下:
1 |
|
如果我们要获取图片这样的二进制内容,只需要把HttpResponse.BodyHandlers.ofString()
换成HttpResponse.BodyHandlers.ofByteArray()
,就可以获得一个HttpResponse<byte[]>
对象。如果响应的内容很大,不希望一次性全部加载到内存,可以使用HttpResponse.BodyHandlers.ofInputStream()
获取一个InputStream
流。
要使用POST
请求,我们要准备好发送的Body数据并正确设置Content-Type
:
1 |
|
可见发送POST
数据也十分简单。
RMI远程调用
Java的RMI远程调用是指,一个JVM中的代码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远程调用另一个JVM中的某个方法。RMI是Remote Method Invocation的缩写。提供服务的一方我们称为服务器,而实现远程调用的一方我们称为客户端。
我们先来实现一个最简单的RMI:服务器会提供一个WorldClock
服务,允许客户端获取指定时区的时间,即允许客户端调用下面的方法:
1 |
|
要实现RMI,服务器和客户端必须共享同一个接口。我们定义一个WorldClock
接口,代码如下:
1 |
|
Java的RMI规定此接口必须派生自java.rmi.Remote
,并在每个方法声明抛出RemoteException
。
下一步是编写服务器的实现类,因为客户端请求的调用方法getLocalDateTime()
最终会通过这个实现类返回结果。实现类WorldClockService
代码如下:
1 |
|
现在,服务器端的服务相关代码就编写完毕。我们需要通过Java RMI提供的一系列底层支持接口,把上面编写的服务以RMI的形式暴露在网络上,客户端才能调用:
1 |
|
上述代码主要目的是通过RMI提供的相关类,将我们自己的WorldClock
实例注册到RMI服务上。RMI的默认端口是1099
,最后一步注册服务时通过rebind()
指定服务名称为"WorldClock"
。
下一步我们就可以编写客户端代码。RMI要求服务器和客户端共享同一个接口,因此我们要把WorldClock.java
这个接口文件复制到客户端,然后在客户端实现RMI调用:
1 |
|
先运行服务器,再运行客户端。从运行结果可知,因为客户端只有接口,并没有实现类,因此,客户端获得的接口方法返回值实际上是通过网络从服务器端获取的。整个过程实际上非常简单,对客户端来说,客户端持有的WorldClock
接口实际上对应了一个“实现类”,它是由Registry
内部动态生成的,并负责把方法调用通过网络传递到服务器端。而服务器端接收网络调用的服务并不是我们自己编写的WorldClockService
,而是Registry
自动生成的代码。我们把客户端的“实现类”称为stub
,而服务器端的网络服务类称为skeleton
,它会真正调用服务器端的WorldClockService
,获取结果,然后把结果通过网络传递给客户端。整个过程由RMI底层负责实现序列化和反序列化。
Java的RMI严重依赖序列化和反序列化,而这种情况下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安全漏洞,因为Java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不但涉及到数据,还涉及到二进制的字节码,即使使用白名单机制也很难保证100%排除恶意构造的字节码。因此,使用RMI时,双方必须是内网互相信任的机器,不要把1099端口暴露在公网上作为对外服务。
此外,Java的RMI调用机制决定了双方必须是Java程序,其他语言很难调用Java的RMI。如果要使用不同语言进行RPC调用,可以选择更通用的协议,例如gRPC。